发展新质生产力 勇当商业航天“排头兵” ——寰宇卫星接受西安日报专访
今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于商业航天对科技水平要求很高,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因此天然具有“新质生产力”属性。西安,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之一,发展商业航天优势多多。从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到应用服务,在西安能找到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激励下,这些企业正开足马力驶向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近日,西安日报记者走访了其中多家企业,以期解码西安商业航天产业的向“新”力。寰宇卫星作为代表企业之一接受西安日报采访。
向多——让太空“牧星人”眼观六路
3月21日,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项目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开工。这标志着寰宇卫星的新疆、黑龙江、海南“国内大三角”测控站网布局进一步成熟,也标志着寰宇卫星拥有了国内大口径天线套量最多、频段覆盖最全、性能指标最优的民商用测控站网。
有了这些测控站网,通过其中的多套大口径测控设备,“牧星人”——卫星测运控工程师们便能够更好地对卫星进行在轨日常管理,完成各类测运控任务。
为什么叫“牧星人”?寰宇卫星副总工程师杨继春介绍,虽然这个称呼对外界来说比较陌生,却一直被业内人认为是很形象的比喻,“就像牧羊人,只是我们放牧的对象是卫星。”
目前,随着商业火箭发射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卫星“拼车”发射模式的兴起,传统单箭单星模式已被一箭多星模式取代,“牧星人”的“放牧”能力也承受着进一步的考验。
相较其他发射任务,一箭多星发射模式带给卫星测控主要挑战之一是多目标跟踪问题。“星箭分离初期多星之间相位未拉开,存在多星同时过境问题,只有测控设备具备多目标跟踪能力、工作人员准确计算各目标位置并熟练操控设备,才能完成多目标跟踪。”杨继春说。
近期,寰宇卫星分别于2023年12月25日、12月27日及2024年1月5日,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了“天目一号”卫星三次组网发射,每次发射均采用一箭四星发射模式,刷新了发射测控频次新纪录。
“对于目前的商业航天来说,卫星测运控能力还需进一步突破。因为随着卫星火箭的量产化及发射常态化、高频化,在轨卫星数量将大幅增加,卫星产生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对数据接收传输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将航天测控网理解为连接太空与地面的通道,那么未来对通道的传输量级也将会有更高要求。这需要性能更高的测控设备以及数据传输处理能力更强的测控中心系统。”杨继春说。(来源:西安日报)